2012年7月15日至7月21日,第33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德国纽伦堡召开(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History of Art)。本届大会以“造物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the Object)为主题,分别邀请来自80多个国家的五百多名艺术史学者参加了21个分会场的发言和讨论。
作为本次大会最重要的讨论会场,第一分会场以“质疑艺术史的造物”(questioning the object of art history)为题,吸引了国际上多位知名艺术史学者展开研讨。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张坚教授接受大会组委会的邀请,作为该会场的主题报告人,做了“‘艺术科学’在中国:关于接受问题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关注。报告也得到了该会场的学术主持人,柏林洪堡大学艺术史终身教授、柏林高等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布雷德坎普教授(Horst Bredekamp)的高度评价。第一会场在7月16日至7月17日两天时间内,共进行了8个场次、20余位学者的主题发言,对艺术史中的“物”的概念(object,chose,cosa, ding or thing,)和语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论题涉及到艺术史、史学史、哲学和美学等多方面角度,也对本次大会的主题“造物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除此之外,本届艺术史大会以“保持联系——物、场和人”(Get in Touch: Objects, Places,People)和“邂逅”(the Encounter)为主题,首次设置了研究生研究项目。在美国盖蒂基金会(the Getty Foundation)的资助下,共有79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史专业硕博士生参加了这一项目。在研究生项目中,参加者除了根据分会场的议题提交自己的研究方案,加入所属会场的旁听与讨论外,还包括了研究方案的海报展示(poster section)与工作坊交流(workshop)等。其中,我校艺术人文学院2012级博士生古菲和陈研提交的“Taste and task: legend of stone seals in ancient China”与“The original objects of the Chinese woodcuts of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in Ming”两篇研究方案也分别入选,其研究方案中的另类视角以及展示海报的新颖设计,获得了与会学者与其他各国研究生的普遍赞誉,充分展示了我校研究生的风采。
作为当今国际艺术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学术活动,世界艺术史大会堪称艺术史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73年第一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维也纳召开以来,每4年一届,分别在世界各地举行。我院对此次大会的召开十分重视,由张坚教授带队、陈研和古菲博士组成的学术小组,也是学院艺术史专业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
同时,中国美术馆和北京大学也派出代表,与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小组及中央美院等单位的人员一起组成第34届艺术史大会筹备组,详细考察大会的学术与组织构架,为北京艺术史大会的召开做前期准备。经过筹备组大会期间的认真工作与不懈努力,终于在21日晚CIHA2012的闭幕仪式上,大会主席格劳斯曼教授(Ulrich Grossmann)宣布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将由我国北京承办。这将是CIHA历史上首次在这一东方古国举办,是世界艺术史领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肯定,也是中国艺术史学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未来四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学者走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