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四篇首批博士研究规划资助立项率先结题,分别为国画系姜力勤的《意笔人物画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艺术人文学院计锋的《山水画的崛起与宋明理学》、艺术人文学院陆蓓容的《宋荦和他的朋友们——康熙年间上层文人收藏史研究》、国画系方志平的《中国南宗绘画对日本绘画之影响——从董其昌到富冈铁斋》。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规划资助是我院“博士引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我院通过每年秋季举办“博士生研究规划汇报会”的方式,组织专家评委对当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新生所作研究规划汇报进行审核,并对遴选
出的优秀博士研究规划进行资助。该项目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在三届130余名博士生的规划中选拔出41项进行立项资助培育。日前,迎来了开展“博士引领计划”以来的首届毕业生,4位今年毕业的博士生提交了结题成果鉴定申请,经过研究生处聘请相关专家的审核,4位博士生均达到结题要求,准予结题,其中姜力勤、计锋、陆蓓容研究成果显著。
从业已结题的立项来看,这些成果既包括作品参展与出版、论文发表、论坛讲演等各种形式,又涵盖绘画创作、艺术史、绘画技法、思想史、社会史等各专业和相关领域。如姜力勤的国画作品《观音图》、《财神图》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驯鹰图》入选了“80后当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另有多幅作品在各种展览和出版物中予以展览和发表;陆蓓容的论文《艺术史上的朱彝尊》、《关于拜经楼论印绝句的几个问题》、《吴梅村和四王的交游》等在《新美术》、《美苑》、《浙江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计锋更是一位“多面手”,不仅发表过《山水画的崛起与宋明理学》等三篇学术论文,又有《近江居乐图》等多幅山水画作品参加数次展览并结册出版,并且在泰国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和我院中国画学论坛上分别作了英文和中文演讲。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们享有往届所不可求的学院的支持。博士研究资助规划将这些获得重点资助的研究规划列入学校层面的重点建设范围。在经费资助、图书资料检索服务、组建优势指导教师团队等方面强化“一条龙服务”式的跟踪培育模式,力争结出累累硕果。
短短的三年时间,何以能实现如此之多的学术成果,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结题者之一陆蓓容同学。通过了解,让人吃惊的是陆蓓容同学原属第二届研究规划资助的立项者之一,由于学习勤奋,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修完了原需三年的课程并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申请,最终经答辩准予提前毕业。因此,她的这些成果实则是在两年之内完成的。问到发表的这几篇论文的写作情况,她一一介绍说,在硕士毕业后博士入学前的一段时间,她对硕士论文进行了反复修改;同时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兴之所至,伴随着阅读实现了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另外一篇则是她博士论文最先完成的那一部分。学术论文的写作、修改与发表都是一个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介绍,实则包含着作者笔耕墨耘后的释然与谦逊。我们可以看到,陆蓓容的法宝不外乎两个字眼:勤奋和及早。在被要求分享一下她的经验时,她说:“早想,早写,放一放再发。”她解释道,博士阶段的学习节奏是十分紧张的,论文一定要早构思,早动笔,每篇完成后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回过头来才会发现钻进去所发现不了的问题。这时候再经过认真修改,就可以考虑投稿了。至于投稿的体验,她开玩笑的用“鲜血淋漓”来形容,其间甘苦,饮者自知。
这些看的见的成绩只是博士研究规划资助的“战绩”之一,其对于博士生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则体现在更深的层面上。博士教学不同于本科,其目标在于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博士生入学伊始,即要全体参加为期三天的研究规划汇报会,全面汇报自己以后三年的学习计划,这将促使他们及早规划自己的学术方向,正如陆蓓容同学所做的那样,缩短不必要的时间资源流失;聘请相关专家审核规划,不仅可以选拔出优秀立项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也在为每一位新生提供专业上的“把关”和指导。在人才培养层面,这些被选拔出的立项和其申请人将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这些人才和研究方向无疑会与学院各学科专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此举实则是将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缩短时间成本、整合尖端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率。该项目虽才进行三年,刚刚迎来首次丰收,但它对我院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学院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对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意义是可以想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