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之“诗心自在”的文化内涵建设,推动浙学传播与诗路文化教育普及。2021年10月23日至27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梅教授与文思老师带队我院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硕博研究生十余人,前往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新昌,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专项艺术考察与交流研讨活动。
本次调研考察以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乡镇、社区、学校为调研与实践对象,聚焦“石城-天姥山-天台山-赤城山-寒岩、明岩”的天台核心诗意现场。围绕“一生一观念(Big Ideas)、一生一首诗”的课程创设主题,思考在新时代、新乡土建设当中,如何以美术学科课程为桥梁,融诗路文化于学校课堂,以“童蒙之学”、“诗画浙江”的精神内核,构筑起社会美育与浙学文化、诗路文化的联系。从而强化公众文化认知,提升诗路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增强文化自信。
在一周的时间里,我院师生在新昌浙江省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黄国东、吴国财老师陪同带领下,相继走访考察了诗歌中涉及的核心诗意现场,沿途围绕诗路山川、群众民生、非遗文化等展开调研。以扩展与挑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诗路文化”主题美术课程的创设研讨。
在新昌,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秘书长徐跃龙老师、新昌县城南中学的美术教师张霖、语文教师王红拂、社会教师石蒙娜、黄晓英、梁圆圆及新昌省级基地负责人黄国东等,开展了一场以《浙东唐诗之路——浙学传播与诗路文化教育普及路径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中,李梅教授讲述了本次调研和考察的目的与意义,即以浙东唐诗之路为站点,重点研发以唐诗之路为文化指导的校本及地域教育课程,与地方学校紧密合作,协同推进地方文化和教育建设。文思老师分享了当下以扩展与挑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以该理念为指导的课程设计思路。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以“一诗一课”为切入点,剖析诗歌背后的历史、人文及美学内涵,向老师们介绍诗歌融入美术课程教育体系的初步构想。徐老师从文学角度对同学们所选诗歌进行内容知识补充,为全方位解读诗歌拓展了深度与广度。各学科老师指出同学们新颖饱满的课程内容需要寻求符合当地学情、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入课堂,并分享了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与经验。本次研讨会围绕唐诗之路的浙学传播与诗路文化教育普及,进行了对当地教育现状、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今后诗路文化教育普及的发展与建设提出了许多颇具实际意义的建议,对同学们了解当地学情、理解诗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及其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课程的创设与实践落地意义深远。
考察期间,同学们来到了澄潭江畔的梅渚古村,以走访观察和采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的剪纸、核雕、泥塑等非遗文化展开调研。其中,当地市级非遗传承人、五星级工艺师,王菊香奶奶与同学们进行对话,分享了她的创作灵感与题材,在她的手中,非遗文化与国家发展来了个“深情碰撞”,方寸红纸绽放出崭新生机,作为非遗活化的成功案例,对当代文教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也参访了新昌大佛寺,始创于东晋永和初年的大佛寺,群山环抱,山崖壁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同学们在此记录下青灯古佛、雄殿庙宇等诗歌相关意象素材,积累备课材料。
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天姥山成为一代诗仙笔下的千古名胜,是李白诗中的梦中圣山,是一座屹立于唐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文化名山。师生一行登上天姥山观景台,欣赏这片耸立于诗歌之巅的连绵山脉,畅游这片寄托了无数古人胸襟抱负的诗性山水,探访中国文化中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探讨交流各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寻求古人的诗意、古人的生活情怀与现代人生活之关联。
南山村,是唐诗之路和霞客古道的重要节点,位于天姥山南麓,被称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村,石板路印证着时光的流逝和诗人当年的足迹,屋檐、门楣上斑驳的木雕在漫长时光里磨出了古韵余香。李梅老师及文思老师就地取材,展开拓印示范教学,同学们在老师的指点下尝试拓包的制作,进行拓印技法的学习,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收入画中。在拓印树桩的过程中,邀请好奇观看的小朋友一起创作,感受树木年轮肌理的独特魅力,这正是美育的核心现场所在。
经过几小时的车程,师生一行来到了天台县国清寺。“寺若成,国即清”,踏上通往寺院的小路,古建筑从岁月流转中积淀而来的典雅的美学价值与恢弘庄重的气质扑面而来。这座建成于隋开皇598年的寺庙,至今仍保留着农禅一体的古老传统,寺前农田间是一座座的稻草堆,寺庙内晒着一片片的稻谷粒,作为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了千年的古刹文化,影响了久居浙东地区的世代百姓。在此,李梅老师为硕博生们示范“隋塔”的现场写生,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座古建筑背后的历史底蕴和诗意人文。
随后,师生们前往天台山大瀑布。孙绰《游天台山赋》曾云“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瀑布声名卓著,气势磅礴,千姿百态,千余年来,孙绰、王羲之、李白、陆游、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慕名前来探幽寻奇、朝觐问道。同学们在此欣赏瀑布的壮观景色,体会诗画意境,切身体验诗人诗意创作发生机制,收集诗歌意象可视化素材,借用古人情怀,尝试将存于胸中、蕴藏在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体现于作品的创作之中。
在天台县,师生一行由张淞老师引荐,拜访了天台县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永恩老师。同学们根据每个小组所设课程的不同选题,针对唐诗中出现的人物、地名、典故、传说及创作背景等与老师展开热烈的探讨与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诗路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选题深意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与丰盈。并一同参观了天台民俗博物馆、天台博物馆,对当地的文物史迹、神话传说、民俗民风、民间美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考证,对诗歌意象相关的素材进行采集与分类,重点了解了当地的天台石窗及“回头鹿”、“蔓草龙”等意象背后的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同学们对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憬悟与理解。随后前往天台山大洞——唐代闻名国内外的隐逸白话诗人寒山子隐居地,又称“寒岩洞天”。在此了解寒山子离奇的人生轨迹以及“和合”文化的萌发形成和内涵深意,为后续课程开发积累了详实资料。
此次艺术考察与调研,同学们对浙东地区传统历史文化脉络有了更深刻认知与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坚定了我们发扬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教育的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到与地方学校共同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教育普及任重而道远。既要从思想精神层面挖掘诗路文化的深意内涵,同时也需要从现实着眼,以更宽的视野来引领美育的方向与接受挑战,追寻诗路精神,深入基层、置身乡野,探索浙学传播与诗路文化教育普及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