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赵院长以及中国美院给予我们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聆听了院士、孙老师以及其他教授的发言后,对于我们身处企业、身心投入其中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极为启发性的经历, 带来了新的视野和理解, 非常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
我要分享的主题是“智慧出行的美学思考 ”。我的背景经历颇有意思,首先,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在过去的18年里,我主要负责了华为手机的设计工作,亲眼见证了整个通信行业和数字消费品崛起的过程。刚好两年前,我们的领导让我开始负责车辆设计工作 。这两年间, 我们推出了S7车型, 而M9也即将上市。在这份报告中, 我将简要分享一些关于设计的想法。
我们踏入这个行业时充满了兴奋与紧张。尽管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需要全新的学习过程,但对于华为而言,这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正如CFO和轮值董事长所说,我们拥有极为宝贵的财富,包括人才、思想的储备以及方海的积累。通过这些年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同时依靠全球化团队的支持,我们进入这个行业虽然感到紧张, 但也怀着极大的兴奋。
在愿景方面,华为的目标是将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个体、家庭和组织,建立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确保人人平等享有权利,释放个体潜能。
在2016年的Fellow座谈会上,我们的老板提到了一个观点, 即人类社会未来 将只剩下两个关键元素:情感和数字。华为致力于连接这两个方面,在SDN(软 件定义网络)产业领域,我们负责网络连接,而对于我们的终端公司来说,在数字世界连接方面有着广阔的生态系统。我们专注于智能终端,未来的目标是构建 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空间以及新型智慧出行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将围绕人类行为模式打造全新的终端形态和生态系统。
华为强调“ 1+8+N ”的全场景设计, 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智能终端,涵盖智能办公PC 、健康产品以及新推出的智慧出行产品 。我们秉承着长达20年的一贯设计原则,一直坚持着华为美学的理念,这包括“极致 ”、“纯净 ”、“简约 ”的设计原则。我们致力于创造极致的技术体验, 比如昆仑玻璃技术,旨在解决消费者屏幕易碎的问题。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追求最纯粹的美学表达,同时强调基础元素, 以最简洁的设计来加强品牌形象 。就像Mate系列以黄蓝为主色调, 而P系列则强调摄影功能。
在工业设计的早期阶段,我们强调品牌、科技和艺术的融合。而未来,设计不仅仅关乎企业文化,也涉及整个民族的文化,并致力于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我们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从功能性价值到情感情境的全方位体验。
在汽车设计领域,王昀老师是我的师兄。两年前,当我接手这个业务时, 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随着智能汽车从传统的动力时代转向算力时代,美学理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重新审视了美学,正如我们公司领导所言,华为的车不仅仅是一辆简单的工具, 只是将你从A点带到B点的交通工具 。AI大模型成为你的 私人助手,通过对话,可以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预订酒店和餐厅,抵达后可以直接前往用餐。车辆已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家庭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的设计理念从过去强调高大威猛和性能,转向了注重智慧、用户体验和更亲和感的设计。我们认为,在美学上将会出现全新的形态。我们的理念是创造融合人文关怀的科技出行产品。尽管华为拥有强大的黑科技,我们强调除了技术之外的人文因素, 为产品增添了柔软的一面 。 因此, 我们提出了内外合一的设计理念。
内外合一, 内在指的是精神本质 。因此,美学如同艺术哲学所述,必须回归主要特征,使消费者通过外观就能洞察产品的本质,并根据外观判断其内在内涵。比如,从P系列开始的摄影领域, 我们将品牌LOGO与摄像头进行对齐, 这样的举措就是为了突破品牌原则,类似于卡片相机的设计,让人一眼就能感知到我们强大的摄影功能。
智慧出行是华为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的主要优势。我们的设计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其中包括移动空间。在智能时代,我们不再依赖传统的发动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美学概念。 因此, 我们提出了全新的One-Box设 计理念, 实现了一体化设计, 将C点向前移, 将最大的空间留给乘客,同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出色的风阻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仅获得了优秀的效能评价,在同级别车型中额外增加了150升的空间。
即将发布的M9设计具备三排均权,适合家庭出行,其天际线设计美学保证了每一排乘客的视野都相同 。我们强调以体验为先,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们S系列的内饰设计也是如此 。我们基于游艇前舱设计,重新构思了内部空间布局,将C点前移,降低了IP高度 。正如我们在发布会上所阐述的, 这款车就像是一栋占地100平米的房子, 再额外赠送了30平米的飘窗一样,内部设计空间相当宽敞。
同时,我们在车辆结构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我们将传统的仪表抬高, 以确保驾驶视野与行车安全。
我们强调智能驾驶,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设计。然而,这些方面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缺乏高级感的问题。消费者普遍反馈激光雷达外观不够美观,但这是我们产品的本质特性。同时,我们也努力打造了全新的整合式大灯设计。
第二, 人工智能出现之后, 美学应呈现“生命感 ”。
我们致力于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科技。其实,在两三年前,我们就开始重新思考在自动驾驶时代人、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想法源于几年前一位亲戚在 过马路时发生了事故,失去了生命。我们认为, 自动驾驶能否解决基础的出行体验问题?在智能化的前提下,它是否能主动避障、主动刹停呢?自动驾驶首要解决的是安全性技术场景,例如AEB主动安全系统,在逆光条件下能紧急刹车以挽救生命。
智能驾驶的关键在于解决基础的出行体验场景。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看到S7 无人代客泊车场景,真正地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当我们在商场购物后,车辆不可能停在电梯口等待,如果你要卸下手中的购物物品并将其带到 停车位,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通过无人代客泊车技术,你只需一按操作,车辆就能主动驶至你的面前。你可以将购物物品放置在车上,回到家后再将物品搬到 电梯口。智能驾驶系统能自动找到合适的停车位,这样就解决了出行过程中的基础体验问题。同时我们通过智能设计赋予车情感互动, 能让科技更有温度。
M9的灯光设计非常巧妙 。在充电时, 它可以显示时间,当你休息时,他人能看到还需半小时充满,因此不会打扰你。而当车在车队中时,这一设计能通过清晰的符号发送心形信号 。同时,它还支持“千车千面 ”的个性化定制,可升级迭代, 具备极高的可进化性。
第三, 美学呈现文化内涵。
我想特别强调一个观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功能性价值转向了情感与情绪价 值。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比如最近推出的手机,Mate30体现了胡杨精神,代表了华为不屈不挠的精神。而Mate60强调了同心聚力,更强调了团队的团结精神。
M9代表了高智慧和包容,而S7则体现了进取、敢于突破自己、搏击长空的精神 。我们通过这些产品诉说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故事。
在智慧智能时代, 院士刚才提到了共生和伦理。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APP推送给我们的新闻是根据我们的习惯定义的,这是否侵犯了我们获取信息的知情权?另外,视频中提到的外卖员生命权问题以及在大数据算法普及后,我们看到的东西相似度很高, 这也引申到了艺术多样性的问题 。有趣的是, 我们团队与AI公司交流后获得了一本AI画册, 我让初中的女孩看, 她指出这显然是机器画的。当她要竞选课代表时,我为她用ChatGPT写了一段话,她却觉得太过程序化、缺乏真情实感, 于是又重新动笔写了一遍。
在下一代数字革命中,我们期望人们的屏幕和设备与环境、与人更好地共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单纯地被视为计算机的“用户 ”。
设计应强调科技和人性的美好,设计应赋予技术的人文关怀,让智能科技充满温度,做感动人心的产品 。谢谢大家!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